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预定

历史沿革

始于秦

秦朝

桃花源得到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乾德元 年(963),朝廷把有名胜古迹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 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

见于晋

晋朝

桃花源均属武陵郡内沅南县。晋代时,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胜地便开始有了第一座建筑“桃源观”。南北朝宋永初二年(421),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描绘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之后,桃花源声名鹊起。

兴于唐

唐朝

进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桃花源以道观为主的建筑群已具一定规模。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朝廷把有名胜古迹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其后不久,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及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州。乾道元年(1165),鼎州改为常德府,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


盛于宋

宋朝

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朝廷将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以其地有名胜古迹桃花源而定名为桃源县,县名和县志延续至今未变。

新近代

新近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桃花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修复和新建了一大批景点景观。桃花源目前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始于秦 见于晋 兴于唐 盛于宋 新近代
    始于秦

    始于秦

    桃花源得到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乾德元 年(963),朝廷把有名胜古迹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 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

    见于晋

    见于晋

    桃花源均属武陵郡内沅南县。晋代时,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胜地便开始有了第一座建筑“桃源观”。南北朝宋永初二年(421),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描绘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之后,桃花源声名鹊起。

    兴于唐

    兴于唐

    进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桃花源以道观为主的建筑群已具一定规模。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朝廷把有名胜古迹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其后不久,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及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州。乾道元年(1165),鼎州改为常德府,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


    盛于宋

    盛于宋

    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朝廷将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以其地有名胜古迹桃花源而定名为桃源县,县名和县志延续至今未变。

    新近代

    新近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桃花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修复和新建了一大批景点景观。桃花源目前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演变历史

    桃花源始于秦、现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千年文脉传承,深厚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与精神“乌托邦”的东方名片,对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文化的影响力绵延不绝。千百年来,这里留下了陶渊明、李白、刘禹锡、王维、苏轼、朱熹、王阳明等历代文豪的无数诗文与墨迹,诗词楹联碑刻与古建筑遗存众多,历代依托“桃花源”文化留下的文珍墨宝浩如烟海,成就了无可取代的“桃花源”文学现象与文化符号。

    上古唐尧时期

    舜帝以天下相让而不受的善卷先生隐居在与桃花源一水(沅江)相依的常德枉山(即今德山),善卷先生晚年经桃花源到溆浦,寓居庐峰山,后又移居大酉山,常往来于两地,影响和教化南荒之地的人民,给这里带来了文化与文明。

    商周时期

    桃花源在夏、商两代属古族百濮。周朝时,周成王封熊绎为楚子。楚子侵占百濮属地,将其改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内。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桃花源仍属于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个县,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当时叫乌头村。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室”以及他曾设帐的“营盘洲”。他的将士曾患瘟疫,当地老百姓献“三生汤”(即擂茶)为将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这一带,留下关于擂茶的传说和以擂茶待客的习俗,相沿至今。

    三国两晋南北朝

    桃花源均属武陵郡内沅南县。晋代时,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胜地便开始有了第一座建筑“桃源观”。南北朝宋永初二年(421),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描绘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之后,桃花源声名鹊起。

    隋唐时期

    隋朝废武陵郡改朗州,合临沅、沅南、汉寿3县为武陵县,桃花源属武陵县。

    进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唐初朝廷于桃花源重建桃花观,并免除附近20户农家的徭役,以奉洒扫。建中二年(781年),桃花源以道观建筑为主的建筑群已具有一定规模,并由官方确定下山界范围。唐元和初年(807年)朗州司马刘禹锡时常游览桃花源,题写“桃源佳致”,并立碑。

    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深远影响,凡唐之著名诗人、文学家、仕宦、道人等,对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几乎都倾心向往,倾情歌颂。据史料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人,其中有:孟浩然、张旭、王昌龄、王维、李白、刘长卿、韩愈、王建、刘禹锡、杜牧、李群玉、章碣、张蠙等人。

    宋朝

    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朝廷将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以其地有名胜古迹桃花源而定名为桃源县,县名和县志延续至今未变。

    政和元年(1111),桃花源建造桃川宫,分上、中、下三宫,共1330楹,1112年,宋徽宗钦赐“桃川万寿宫”匾额,并设提点掌管。其后不久,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及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州。乾道一年(1165年),鼎州改为常德府,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

    整个宋代,先后有张咏、梅尧臣、张顒、王安石、苏轼、秦观、黄庭坚、胡宏、朱熹、陆游、姜夔、谢枋得等几十位诗人词人和文学家又给桃花源留下诗词和散文。

    元、明、清时期

    元顺帝时期,桃花源被兵燹毁为一片废墟。

    明清时期,桃花源陆续得以修复,先后修建了方竹亭、菊圃、遇仙桥、水府阁、问津亭、穷林桥等建筑,但远不如唐宋兴盛时期。

    明清时期,在桃花源留下姓名和有桃花源诗文作品问世的诗人、仕宦多达百余人,其中有薛瑄、文澍、王守仁、江盈科、袁宏道、杨嗣昌、张镜心、李得阳、俞益谟、张百龄、陶澍、石达开等。

    近现代

    1959年1月,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桃花源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3月,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成立。

    1987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列入全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内。

    1992年3月28日,桃花源第一届游园会盛大开幕,这一盛事一直延续至今。6月,桃花源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1995年3月,原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桃花源并题字。

    1998年6月12日,在日本大阪由日本《旅游周刊》和日本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国际黄金旅游线路格莱美奖评选大会上,湖南长沙——桃花源——张家界获目的地开发特别奖,成为我国两条获奖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

    2001年2月,桃花源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树立为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和湖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004年2月,桃花源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6年6月,桃花源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湖南展馆命名为“桃花源里·湘都”,展馆主题为“都市桃花源”,桃花源成为湖南省形象名片名扬四海。

    2011年,成立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将桃花源收归常德市管辖。

    201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常德展园以“梦桃源”为主题精彩亮相北京园博园,将游客带入独具特色的桃花源梦幻之境。

    2018年,中国桃花源与故宫、布达拉宫、莫高窟等景区共同荣膺2018中国旅游影响力文化景区TOP10。这也是湖南唯一获此殊荣的景区。

    2019年4月,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盛大开园,湖南省室外展园以“湘遇·桃花源”为主题亮相,再一次向世界宣传了美丽富饶的新湖南,展示了桃花源天人合一的独特魅力。

    2020年12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公示信息,桃花源成功上榜,29日,桃花源景区通过国家5A名单公示期,正式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