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预定
Ten thousand mu of peach forest

Ten thousand mu of peach forest

Located in Taoxianling, in the north of the main scenic area, the 10000 mu Peach Forest is both an amazing World Peach Forest Expo Park, where over 100 peach tree variet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can be seen, and a holy land with romantic love legends.

了解更多
Peach Blossom Mountain

Peach Blossom Mountain

2.1桃花山 桃花山是纪念并体验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的“陶公山”,是荟集了15处国家级、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国保山”,是留下了诸多文人墨客足迹的“名人山”。千百年来无数先贤来这里追寻《桃花源记》足迹,寄情怀古,自唐以降,依山而筑的古建筑群,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楹联和碑刻,集中体现了由《桃花源记》发起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文人文化、隐逸文化精神核心所在,是桃花源旅游区作为世外桃源原型地的最有力佐证,人文积淀深厚,全国独有。 2.1.1桃花山牌坊 为桃花山景区入口标志。始建于明朝,曾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重建,后倾塌。1974年,大致按照原貌复建而成现今所立牌坊。牌坊采用四柱七楼砖石结构,粉墙碧瓦,淡雅端庄。主牌楼高9.5米,宽4.5米。主楼匾为一块玉嵌桃花石额,阴刻“桃花源”三个贴金大字。中柱上镶嵌“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楹联。牌坊入口之内,为“寻诗入桃林”之落英缤纷桃花林,在林中选取了陶渊明先生十二首代表作,由当今国内书法名家书写。桃花山牌坊为桃花山景区入口标志。 2.1.2穷林桥 位于桃花山景区入口桃林之尽处。取《桃花源诗并序》中“欲穷其林”句意而得名。原为石板桥,1964年重修时改为单孔石卷桥。桥长18.5米,宽5.7米,共26块栏板。栏板浮雕皆为盆景造型桃花图案,尽展桃花世界的仙姿美态。桥西里有唐代张旭《桃花溪》诗碑一块,题曰:“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2.1.3菊圃 菊圃始建于明代,取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句意而得名,总面积2764 平方米,由垂花门、檐廊、廊亭、正厅和花墙五部分联结成一个封闭式园林单元。正厅即为渊明祠,位于园林正中,面阔14米,进深7米,含一明间两次间。灯景式长窗半窗皆黑底金雕。渊明石刻像碑立于祠前,正面刻渊明赏菊图,背面刻《饮酒诗》。院内鱼池上纵跨单孔石卷桥,花圃植被以菊为主,庭前两株百年丹桂冠如华盖,花集长枝,秋芳远播。置身其间,悠然而生清雅之气。 2.1.4渊明祠 渊明祠是陶氏宗亲祭拜先祖的祠堂,右侧墙壁上三十幅连环画,刻画了陶渊明从出生、成长、入仕,到辞官归隐以及病终的全过程。陶渊明一生曾五次为官、五次辞官,正是其中第二次为官担任荆州刺史桓玄幕僚时游历过桃花源,并在此结下良缘,邂逅了他的妻子翟氏。最终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结束了十三年的官场生涯归隐田园。陶公淡薄名利,不畏生死的人生观令历代文人墨客推崇备至,陶公和他的《桃花源记》更成为了后人心中崇高的艺术圣地。 2.1.5碑廊 碑廊面阔26米,进深2.8米。廊亭皆四角四脊,藻井绘饰龙凤天花。倚墙一字横列自唐以降著名古碑18方,规格悬殊,高低不一。所存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各家石刻,弥足珍贵。 2.1.6方竹亭 原名“桃川八方亭”,明万历二十三年修建,清代更名方竹亭,为桃花源现存最古老建筑。亭高6.3米,底径7.6米,墙厚1米,粉墙碧瓦,白色戗脊,攒尖屋冠。外观八方八角,圈门圈窗;内看顶若穹隆,无梁无柱。亭后方竹林青枝滴翠,为桃源三宝之一,亭即以此得名。 2.1.7遇仙桥 此桥相传为武陵渔郎观棋遇仙之处,故名。原桥为一块自然崩落危岩横卧于涧,结构天成,堪称仙迹。明代天启年间,桃源主簿孙廷蕙主修单孔石卷桥,顶阔4.8米,长13.6米,高6米。清初,湖广提督俞益谟增建风雨桥亭。桥头石碑上刻有《题遇仙桥》,为一首半顶针螺旋回文诗,驻足品读,妙趣横生。 2.1.8水源亭 始建于元代,历久朽坏。明嘉靖中期,常德知府林应亮于此建亭,并题“洞口长春”,后倒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时湖广提督俞益谟复建,命名为“伴霞亭”。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知县余良栋续建单层石柱木顶六角凉亭,檐翘龙首,亭额悬挂“水源亭”木匾。取《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之意而得名。亭左后方有水源洞,下临桃花潭,又名灵龟潭,直径约4米,水深2米,相传昔日有桃花源三宝之黄灵龟出没潭中,古人认为“龟既祷之,甘霖辄应”,故当地乡民多于大旱时来此潭祈雨。而今人于此亭中可听泉声,观山色,宠辱皆忘,足致乐也。 2.1.9白云轩 原名豁然轩,位于水源洞西侧上首。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980年重建时因门上楹联“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而命名为“白云轩”。硬山屋顶,观音兜山墙。面阔12米,进深5.7米,高5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古朴端庄,装修简洁。正中匾额上“别有洞天”四个字是由民国三年(1914年)时期桃源知事杨瑞鱣所题,已有百余年历史。在此可品尝到桃花源三道茶中第一道:清苦之茶,是由主人在堂屋里给客人冲泡手工自制的炒青绿茶。冲茶讲究“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此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解渴为目的,以小口品饮,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凉清香为趣。清苦之茶,寓“想立业,先吃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攀登和奋斗过程中的苦境。 2.1.10三然亭 三座亭子形态端庄,结构精巧,成品字形排列,以从陶渊明诗文中撷取出的“欣然”、“豁然”、“怡然”三词分别命名,并组合而成“三然亭”,寓意游览桃花源过程中产生的情景和心境的不断升华。 2.1.11御碑亭及御碑池 御碑亭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亭内放置知县余良栋所立清代乾隆皇帝题圆明园内仿桃花源景致的“武陵春色”两首御制诗的石刻碑,故得名。诗碑寄予了一代帝王对祖国秀丽名山与美妙传说的向往之情。亭南临御碑池,原名千丘池,为桃花山临仙泉筑堤汇集而成,蓄水10400立方米。环亭嘉树丛生,苍翠欲滴。 2.1.12临仙馆 位于御碑池东北方半山之上,与秦人古洞隔池相对。建筑为硬山单层平房,面阔16.6米,进深9.65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6扇宫式长窗装修精美。上夹堂板雕饰镂空西番草,中夹堂板浮雕双头兽、双头鸟驮花瓶等奇谲图案。堂前屋后古藤老树参天蔽日,阶上阶下繁花锦绣赶季争时。在此可品尝到桃花源三道茶中第二道:甘甜之茶。寓意苦尽甘来,细品生活甜美。此道茶用高海拔山区所出产的茶叶制作而成,“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据传指的就是雪峰、武陵交汇,沅资两水交汇的桃南山地。此道茶甜而香,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个够。 2.1.13秦人古洞 位于御碑池西侧,交通临仙涧和秦谷。东侧洞口嵌“秦人古洞”石匾,为清代桃源知县余良栋所题。洞门半启,洞内有支洞8个,总长160.5米,主洞长68米,迷离往复。出西洞门则至秦谷“豁然台”。 2.1.14高举阁 唐代于桃花山最高顶峰——“归鹤圆峰”始建此阁,取陶渊明《桃花源诗》中“高举寻吾契”之句而命名,后毁。清光绪十八年复于此处建三层楼阁,后阁毁。1988年再次重建,规模远胜于前。登阁四顾,目极千里,有高举凌云,飘然欲仙之感。阁下蹬道,名“上天梯”。 2.1.15寻契馆 寻契馆修建于光绪十八年。取陶渊明《桃花源诗》“高举寻吾契”句命名,与高举阁相呼应。在此可品尝到桃花源三道茶中的第三道:回味之茶。这道茶采用湖南精制黑茶与桃花山泉煎煮而成,茶汤醇厚而回甘,代表了人生经历的回味和收获。闲坐桃花云深处,手捧香茗悟此生,传递了平实质朴的生活哲学。三道茶,集中了苦、甜、回味,反映人生不同阶段的体会与态度。 2.1.16摩顶松 古摩顶松为桧柏,原生长在桃源山,为秦人手植。据传,唐代桃花观有个名叫瞿柏庭的道童,十五岁时沿此树羽化成仙。后此树枯死,人们哀之,掘部分树根葬于桃花源最高顶桃花山。奇怪的是竟从树根处又生出新苗,并茁然成材,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更奇的是树上竟也有其前生瞿童攀援羽化时留下的足迹。人们感其前生阴灵不散,便将此树依旧命名为摩顶松。 2.1.17桃花观 桃花观始建于唐初,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建,名为大士阁,民国三年(1914年)更名为桃花观,为湖南省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桃花观主体建筑群由山门牌坊及其半亭、正堂半亭、正堂、落翼和塞口墙五部分构成方形院落。正堂半亭为阁式攒尖屋顶,铁马檐角,龙凤天花。正厅为“古隐君子之堂”。落翼一间名为“息机别馆”。整体建筑依崖临壑,势若悬空;内部以小见大,型色和谐;外部崇楼杰阁,山光水色,将人文景观美融汇渗透于自然山水美之中。 2.1.18蹑风亭 蹑风亭位于桃花观左侧,以《桃花源诗》“愿言蹑轻风”句命名。民国三年(1914年)桃源知县杨瑞鳣修建。亭为四方形两层砖木结构古典建筑。厅内正壁立有《桃花观序》石碑,介绍桃花观几度兴废的经过。内外壁间嵌有历代名人诗文石刻。亭周古木扶疏,修竹万竿。 2.1.19玩月亭 玩月亭踞桃花观右侧。因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诗而得名。始建于唐代,后重修。倚栏而望,青松拂云,天高地平,令人几欲乘风飞去。亭前有银杏一株,紫薇二棵,为桃花源树中珍品。 2.1.20集贤祠 始建于明初,原名“靖节祠”。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县令麻维绪曾嵌陶渊明、李白、刘禹锡等诸先贤流题咏桃花源诗文于此,改名为“集贤祠”。1974年重修硬山叠架式厅堂,面阔15.3米,进深8.3米,高6.8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朱色长窗6扇。正厅高悬陶渊明“东篱采菊”木刻图,两侧共悬历代名人吟诵桃花源诗文木匾12块,图文并茂,蕴涵丰富,意境悠远。 2.1.21既出亭 以《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句命名。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亭位于桃花山东涧右侧石崖上,翼然高耸,势欲奋飞。亭下溪壑幽深,山径崎岖;四周古木森列,苍翠荫蔽。 2.1.22向路桥 位于菊圃东南约170米。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983年整修。取《桃花源记》中“便扶向路”句意得名。相传为武陵渔郎辞出所经。桥跨桃花山东涧,与西涧遇仙桥对称,单孔石卷风雨桥,歇山屋顶,皂色陶瓦,鱼龙吻脊。周围飞山峭石相逼,密林修竹相翳,涧水击玉相闻,被誉为桃花源第一静奥。 2.1.23玄亭 位于桃花山玄峰之巅,与归鹤峰对峙,两层阁式建筑。面阔12.3米,进深10米。玄瓦青墙,丹柱红棂。亭内高悬历代名诗佳画,游客登楼可饮八味茶,观四方景。 2.1.24傩坛 古武陵之地,世传巫教,于此建坛奉祀傩王。其内供奉傩王菩萨,即傩公傩母。四周环山,高出层霄,晨钟暮鼓,响彻桃花源。

了解更多
Taoyuan Mountain

Taoyuan Mountain

沅江一侧的桃源山,为千百年来享有盛名的养生问道之地,这里自东晋始便是道教的胜地,文化的中心。这里是桃花源“洞天福地”的源头所在,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县”。 从晋代到明清,以桃源山为主体的名胜古迹,代有声名。山中有潇湘一阁——水府阁、江南一宫——桃川万寿宫、华夏一院——桃川书院三大建筑群落。其中桃川万寿宫是桃源山最著名的景点,自东晋建桃源观至北宋而称极盛。公元1112 年,宋徽宗御赐“桃川万寿宫”匾额,一时香火之盛,独步天下。 登至山顶水府阁远眺,可领略古潇湘八景之一“渔村夕照”的绝世美景。 来到桃源山,既可朝圣“桃川香火”,又可饱览高阁流霞、渔舟唱晚的沅湘风情,山水人文景观融于一体,令人流连忘返。 2.2.1桃源山牌坊 为桃源山景区入口标志,四柱三级五楼的砖混结构仿古建筑。主楼门牌上有著名相声大师马季先生所书“桃源山”三个大字,大门两侧有“渔村夕照”、“后门洞”、“问津处”、“缆船洲”等桃源山景点的山水画,背面有反映桃源山道教传说的人物画。 2.2.2栖霞园 位于桃源山东侧,占地60余亩。因势就行,以形造园;园内古树参天,花卉色块分明。园景错落有致,石桌、石椅、游步道交错相通,蛙鸣鸟语,泉鼓风吟。 2.2.3桃川书院 又名天宁碑院,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十八年桃源县令屈宜伸主持重建。占地10余亩,三段阶梯式布局,主要以石桥、石牌坊、石双环亭、百寿图碑、碑廊等组成仿古院落式建筑群,集民间石雕技艺之大成,工艺奇绝。院内主体建筑为桃川书院国学讲堂,传播桃花源传统文化精华,是一处极具特色的艺术殿堂。 2.2.4聚贤桥 聚贤桥位于桃川书院入口的湖面上,桥身全长 52.8 米,桥面净宽 3.3 米,为五孔连跨流线型石拱桥。造型古朴淡雅,寓意陶渊明五次为官五次辞官的传奇一生。桥身的石栏板为字画镂空石雕,内容亦取材于陶渊明相关诗词。 2.2.5状元桥 状元桥位于桃川书院之后,连接水府阁,周围松林翻涌,翠色宜人。桃川书院为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学府,文化底蕴深厚,莘莘学子络绎不绝。状元桥取“高中状元”之意,攀援而上,象征着学业、事业蒸蒸日上。 2.2.6水府阁 始建于明末,高踞桃源山之巅,被誉为“潇湘一阁”。水府阁原为三层砖木结构,后毁。1992年在遗址复建,新阁为重檐歇山顶四层楼阁,建筑面积1740平方米,34脊36角,黄瓦朱椽,雕梁画栋。首层画廊环匝,共嵌兽头望柱70根,雕花拦板67块,皆衬垫汉白玉柱磊,上饰黄闻镇妖图案。水府阁高30余米,与高举阁南北相对,下瞰桃川,东望洞庭,西顾壶头,前对白马渡,江天空阔,风景如画。 2.2.7八卦台 位于桃源山巅水府阁之畔,现为广场。地面以石条按照《周易》八卦的方位排布铺砌,故称为八卦台。历史上曾是道家炼丹的地方,也是用来夜观星象的场所。 2.2.8奇观亭 占地面积168平方米,为35米长呈马蹄形的连廊。游客在此既可观赏古潇湘八景之一“渔村夕照”、邂逅沅江“三日同辉”绝世奇景,又可体会登临山巅,俯瞰沅江的“江天辽阔”之意境。 2.2.9空心杉 古木位于桃川上宫前,左右各一株,传为晋人手植,是桃源山的古仙迹之一。南宋姜夔在《昔游桃源山》诗中描述空心杉为“古杉晋时物,中空野人住,外围四十尺,内可十客聚。”惜原杉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毁于雷击和风灾,现存古树为明万历年间(1573年)原杉所萌发之子孙,迄今四百余年,主干硕大,树空叶茂,蔚为奇观。 2.2.10桃川万寿宫 明嘉靖《常德府志》载:桃川宫,晋人建。原名“桃源观”,为桃花源记载最早建筑。始建于东晋,唐代已初具规模,宋代已极为宏伟,政和元年(1111),遣广南西路转运副使张庄奏度龚元正为道士,营造梵宇,依山而建,分上中下3宫,共1330楹。公元1112年,宋徽宗御书钦赐“桃川万寿宫”匾额,设提点掌管,列为皇家祈福道场。之后相继建成武当行宫、三清殿、龙虎殿等,数十座宫、阁、楼、亭组团布局。气势宏伟、香火盛极。四周森林浩瀚,古木参天,“修廊夹五殿,重阁映千树”。民间也流传有“四十八层庵,走马观山门”之说。惜元末所有宫观毁于兵燹。 1992年在遗址复建上宫,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式,面阔58.2米,进深27米,高24.8米,规模宏大,气势雄浑。五踩、七踩、九踩斗拱,最大者斗口宽240毫米,与五台山著名国宝佛光寺极为类似。殿堂顶端以八方形藻井为中心,四周镶嵌18个棋盘顶,构成排列有序、凹凸鲜明的巨幅天花系统。殿内以三清四御为首的诸尊神像体型高大,神态各异,肃穆庄严。 2014年,由省道教协会在原址复建中宫、下宫、太极广场,2017年竣工。建有牌楼、山门、钟鼓楼、灵官殿、真武殿、东西行宫、东西华门、玉皇殿、王母殿、女娲殿、斗姆殿、财神殿、慈航殿等。建成后的桃川三宫气势雄伟,面积近三百亩,集文化、艺术、宗教、养生为一体,规模远胜于前。

了解更多
Wuliu Lake

Wuliu Lake

五柳湖因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而得名。位于桃花山与桃源山之间,是桃花源旅游区的“露天文化客厅”。湖光山色中,两岸民居若隐若现,呈现出别样的田园风情。桃源工艺术博物馆、刘禹锡的陋室及其所题“桃源佳致”碑荟集于五柳湖沿岸,为游客开启一场精彩纷呈的桃花源文化之旅。 2.3.1太极广场 太极广场位于五柳湖北端,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以弘扬道教文化为主,集散桃花源景区北入口游客及桃川万寿宫香客,为游客朋友们呈现富有特色的桃花源生活。其东临桃川养生街,倡导实用养生理念,销售优质养生产品;南启桃花源景区北入口,喜迎八方游客,汇聚景区北端人气;西接桃川万寿宫大牌坊,洗涤香客心灵灰尘,以便虔诚进香;北引迎宾主道,铺有福地洞天,暗八仙精美地雕,彰显桃花源道教文化;中央为太极圆台,设音乐喷泉。 2.3.2桃源工艺术博物馆 “桃源工”是集与建筑、家居、文化传承有关的石雕、玉雕、木雕、竹雕、刺绣等传统手工艺的简称,因沅水流域尤其是桃源县境内从业者众多而得名。桃源工艺术博物馆是集中展现桃源工艺术成就的综合性文化场馆。 明弘治四年(1491年),明宪宗第十三子朱祐枢封王于常德,常德地方奉朝廷命令修建荣王府。为修建王府,调集京城大批能工巧匠来常,因而带来了豪华精湛的宫廷技艺,并从常德附近的桃源招募大批雕工、石工、绣工、铸工参与其中。桃源工匠与皇家工匠一起切磋,经验相互交流,技艺相互融通,从而形成了独具桃源特色的技艺流派——桃源工。 至今桃源工木雕、桃源工刺绣已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桃源工艺术博物馆占地3651平方米,分序厅、木雕厅、石雕厅、刺绣厅、铸器厅、体验厅、文创产品厅。馆内收藏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1600多年的柳木根雕“桃花源根”、清朝提督屏风等桃源工精品,向世人展示了这门集古代宫廷雕刻技艺与桃源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湘楚民间手工艺。 2.3.3秦街 又名“石头巷”,是以桃源地方传统建筑风貌为基础,以石材为主,打造出的一条民俗商业休闲街。漫步街巷,这里既有人气沸腾、笑语喧嚣的传统小吃和特色餐馆,也有闹中取静、风格各异的文化创意作坊待您探访。 2.3.4陋室 幽处于五柳湖东岸,为纪念唐代朗州司马刘禹锡而建。前临五柳湖,后倚桃花山,尽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誉。曾任监察御史。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貶为朗州司马。官属闲职,未能入住公廨,10年栖身于朗州的茅舍。他遍访桃花源福地洞天仙境,“题咏桃花源最富”。留存有《游桃源一百韵》《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等。常携友人游赏留宿桃花源,据在朗州经历,作《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诵千古。 2.3.5静影桥 横跨于五柳湖东腰地段,长41米,顶宽3.3米,为三孔石卷雕饰栏杆桥。桥身62块栏板雕饰124幅图画,画面题材为各类动物图案,反映古桃花源野生动物群落盛况。夕阳映照,伫立桥上,可观青山羞吻半轮日,桥影静入两天红,故名静影桥。 2.3.8桃源佳致碑 “桃源佳致”碑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题,为桃花源历史上第一方石碑。立于五柳湖畔。碑高240厘米,宽115厘米,厚26厘米。上有隶书三行。正文“桃源佳致”四字,字径47厘米,上款为“唐刘禹锡题”,“明赵贤书”。下款为“光绪二十年余良栋重修”。1983年修佳致碑亭冠盖其上,并在近旁培植林木,更增风致。

了解更多
Qinxi

Qinxi

秦溪又名水溪,是沅江重要的支流。传说此为武陵渔郎进入桃花源的必经之路。 秦溪水面分合迷踪,青竹桃花夹岸,两岸风光自然古朴。白天泛舟秦溪,化身《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郎,带着寻找世外桃源的兴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直至穿过桃花洞,抵达秦谷,另有一番洞天,方知此地便是桃源仙境。夜晚,秦溪化身“河流剧场”,上演山水实景演出《桃花源记》,通过放牛、洗衣、捕鱼、丰收、迎亲等十八个田园农耕社会生活生产场景,生动再现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了解更多
Qin Valley

Qin Valley

秦谷长约3.7千米,南临秦溪,北接桃花山,以田园农耕文化下的乡土社会为基调,完美呈现出《桃花源记》所述场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正是这样的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自得其乐的田园农耕社会,穿越千年,成为了秦谷的真实写照。这里一幕幕淳朴的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活动,凝固了时光,照亮了梦想,还原了令我们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中国人梦寐追寻的灵魂故乡。 2.4.1唐诗桥 在这里出土了从唐代到明清时期的诸多诗碑,见证了历代文人名士曾经来到这里探访世外桃源,并不吝惜各种赞美的历史往事。桥头石碑上刻有草圣张旭的《桃花溪》,在流传后世的几千首以桃花源为题的诗词中,这首诗最为生动的描绘出后世人寻访武陵渔郎旧路,发现进入世外桃源的洞口之前的那一刻场景。 2.4.2桃花洞 《桃花源记》中所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之处,穿过此洞,便“豁然开朗”,真正进入世外桃源。 2.4.3洞天驿馆 洞天驿馆由卫楼、戍楼、息楼三个单体建筑组成,造型古朴大方。此处正对桃花洞出口,寓意走过桃花洞即可来到“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为进入秦谷的第一个迎宾和游憩空间,也是过去村落的防卫空间。 2.4.4饮马居 饮马居矗立于高坡之上,因坡下是一片放牧牛马的茵茵草场而得名。饮马居体现了古代隐士那种身处幽谷、心系天下的家国抱负。纵然遗世而独居,但昔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怀始终在心底激荡。 2.4.5寰楼 秦谷民俗礼乐文化体验场所。寰楼造型优美舒展,有一种天地寰宇之间,怡然自得的气度。且造型内部乐声婉转,外部竹影摇曳。带给人以天地悠然、心旷神怡的逍遥之感。 2.4.6扶疏园 扶疏园以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中“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的诗句而命名。阡陌纵横的田埂,绿意盎然的树荫,炊烟袅袅的屋舍,都展现出一派恬淡、自然的田园风景,令人油然而生“吾亦爱吾庐”的心旷神怡。 2.4.7灼华池 取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一处面积约2000平米的开阔水面,周边山水亭阁,高下相映;水上清波澹澹,荷叶亭亭,观之忘俗。 2.4.8渔仙居 是渔家生活记忆的体验场所。相传这里曾经住过一个渔夫,终日以在灼华池畔垂钓为乐,累了就在渔仙居内饮酒高歌,逍遥自在赛过神仙。 2.4.9耕读园(桑竹人家) 亲子农耕体验园,是为孩子提供辨识农作物活动的场所,随时节变化可进行室外的收获和耕作体验。让父母与孩子通过充满趣味的农事活动进行互动,也能让成年人在体验活动中找回失落的童趣。 2.4.10嬉古苑 嬉古苑是一处古典游戏活动场地。这里设置的游戏内容非常丰富,有踏木桩、投壶、踢沙包、荡秋千等等。在这里可以一展身手,充分体验在古代田园生活氛围里自在游戏的乐趣。 2.4.11葫芦酒坊 葫芦酒坊是一家以纯手工制作为工艺,以桃花源里原生态大米为料,辅以古法天然发酵制酒的酒坊。主要以制作米酒、桃花酒、桂花酒、糯米酒等品种为主,各种酒都具有口感柔和、味美回甘的特点。 2.4.12谷王殿 桃源本地古有祭祀谷王的傩文化习俗。殿里供奉的正是一尊四面谷王菩萨。东西南北的四张面目,分别代表着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村民们在春播-夏耕-秋收-冬储的时候,都会来到这里拜谷王菩萨,祈求丰年常在,国泰民安。 2.4.13打谷场 打谷场是秦谷村民的祭祀场所,于大稻田之间,立有高大的谷王像,每逢重大节日,秦谷村民们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表达对谷王的敬畏和崇拜。谷王像身高3.94米,表示一年四季,九州万方,生生不息。谷王脚下的底座代表土地,底座59公分高,喻为九州万方,五谷丰登。 2.4.14桃坞人家 坐落于山谷环抱之地,由碾米坊、粑粑坊、豆腐坊、榨油坊、桂花糖坊等手工食品作坊组成,全方位展现传统农耕社会里秦谷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场景。 2.4.15天工六艺坊(暂未开放) 天工六艺坊由竹编坊、刺绣坊、织布坊、铜铸坊、木雕坊、陶艺坊等六组建筑组成。这里是传承桃源工非遗文化的民俗宝库,通过现场制作充分展示桃源地方民俗工艺历史。 2.4.16四亲茶庄 体验桃花源独特茶文化和孝亲主题的茶坊,茶庄以“孝敬长辈、尊老敬老”为内涵的桃花源四亲茶作为主打产品。这里的村民善种茶、制茶。尤其是新人拜堂成亲时,一定要给双方父母奉上自己亲手制作的茶,以示孝道,四亲茶也由此而来。此茶有四大好处:亲寿,亲智,亲绪,亲体。又因是专为四位尊长而做,故称“四亲茶”。屋边桃花相映,近旁茶山青翠,远处花海烂漫。 2.4.17爱情花海 是一处百花盛放,美丽宁静的山谷,谷内有一座月神台供奉月神娘娘,是秦谷中青年男女表白爱情、祈求姻缘的福地。 2.4.18远近桥(洗心池) 又名仙人桥。横卧于幽谷深涧之上。此桥造型拙朴,寓意深远。远望渡空谷,近观临深壑。似桥而无径,非桥而有形。蕴含“似是而非,似远而近”的哲理。桥下有水潭碧波澄澈,名为“洗心池”。在此观水,涤尘除烦,摒利忘俗。 2.4.19烟雨楼 烟雨楼最初为公议堂,是秦谷村民议事的场所。为临水而建、造型古朴的二层楼阁式建筑,登楼可以俯观洗心池及周边景致。每日清晨或雨后,楼外云雾朦胧宛如仙境,令人顿生“千年一梦逝,古今烟雨中”的时空苍茫之感,故名。 2.4.20四雅斋(暂未开放) 四雅斋居于半山之上,背倚青山,面临绿水,体量精巧,造型雅致。此处曾为四雅书院,以“琴棋书画”文人四雅之乐为主题,而今内部设有棋室和茶室。闲余时来此下一盘棋,饮一杯茶,听一曲琴,定可陶冶情操,忘却凡尘杂事。 2.4.21名草堂(暂未开放) 秦谷内山林茂密,水源清新,支谷幽径纵横,正是中药材生长的好地方。名草堂以前是秦谷中村民们求医问药的老药铺,如今在堂前面还保留了一块原先的药圃,种植了许多珍贵的中草药。 2.4.22三生巷子六碗铺(暂未开放) 三生巷子六碗铺是一条以擂茶文化体验和擂茶餐饮休闲为主的街区。荟萃桃源本地最正宗的擂茶文化以及各种“压桌”美食体验。以擂茶又名“三生汤”和桃源地区以擂茶待客讲究“三碗不出山,六碗不下席”而得名。 2.4.23奉先祠(暂未开放)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宗祠是村落传承发展的见证,是村民们的精神家园。昔日避秦人入谷隐居,虽“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并未忘记故土宗族,故而修建奉先祠以祀祖先。如今奉先祠里扩充为百家姓祭祀祠堂,系统介绍华夏姓氏家族渊源。 2.4.24颐鼎居(暂未开放) 常德钵子菜继承了古代先民“烹于斯、食于斯”炊、食合一的鼎食文化的特征。而本地的桃源钵子菜之传统可以上溯到避秦人来到本地,带来了既是食具炊具,也是朝堂重器的“鼎”文化,并带来了鼎食的饮食传统,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钵子菜”。“颐鼎居”之名称寓意“鼎食而解颐”(钵子菜吃得人喜笑颜开)。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