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预定

桃花山

桃花山是纪念并体验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的“陶公山”,是荟集了15处国家级、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国”,是留下了诸多文人墨客足迹的“名人山”。千百年来无数先贤来这里追寻《桃花源记》足迹,寄情怀古,自唐以降,依山而筑的古建筑群,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楹联和碑刻,集中体现了由《桃花源记》发起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文人文化、隐逸文化精神核心所在,是桃花源旅游区作为世外桃源原型地的最有力佐证,人文积淀深厚,全国独有。

1. 桃花山牌坊

为桃花山景区入口标志。始建于明朝,曾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重建,后倾塌。1974年,大致按照原貌复建而成现今所立牌坊。牌坊采用四柱七楼砖石结构,粉墙碧瓦,淡雅端庄。主牌楼高9.5米,宽4.5米。主楼匾为一块玉桃花石额,阴刻“桃花源”三个贴金大字。中柱上镶嵌“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楹联。牌坊入口之内,为“寻诗入桃林”之落英缤纷桃花林在林中选取了陶渊明先生十二首代表作,由当今国内书法名家书写。桃花山牌坊为桃花山景区入口标志。

2. 穷林桥

位于桃花山景区入口桃林之尽处《桃花源诗并序》中“欲穷其林”句意而得名。原为石板桥,1964年重修时改为单孔石卷桥。桥长18.5米,宽5.7米,共26块栏板。栏板浮雕皆为盆景造型桃花图案,尽展桃花世界的仙姿美态。桥西里有唐代张旭《桃花溪》诗碑一块,题曰:“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3. 菊圃

菊圃始建于明代,取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句意而得名,总面积2764 平方米由垂花门、檐廊、廊亭、正厅和花墙五部分联结成一个封闭式园林单元。正厅即为渊明祠位于园林正中,面阔14米,进深7米,含一明间两次间。灯景式长窗半窗皆黑底金雕。渊明石刻像碑立于祠前正面刻渊明赏菊图背面刻《饮酒诗》。院内鱼池上纵跨单孔石卷桥花圃植被以菊为主庭前两株百年丹桂冠如华盖,花集长枝,秋芳远播。置身其间,悠然而生清雅之气。

4. 渊明祠

渊明祠是陶氏宗亲祭拜先祖的祠堂,右侧墙壁上三十幅连环画,刻画了陶渊明从出生、成长、入仕,到辞官归隐以及病终的全过程。陶渊明一生曾五次为官、五次辞官,正是其中第二次为官担任荆州刺史桓玄幕僚时游历过桃花源,并在此结下良缘,邂逅了他的妻子翟氏。最终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结束了十三年的官场生涯归隐田园。陶公淡薄名利,不畏生死的人生观令历代文人墨客推崇备至,陶公和他的《桃花源记》更成为了后人心中崇高的艺术圣地。

5. 碑廊

碑廊面阔26米,进深2.8米。廊亭皆四角四脊,藻井绘饰龙凤天花。倚墙一字横列自唐以降著名古碑18方规格悬殊高低不一。所存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各家石刻,弥足珍贵。

6. 方竹亭

原名“桃川八方亭”,明万历二十三年修建,清代更名方竹亭,为桃花源现存最古老建筑。亭高6.3米,底径7.6米,墙厚1米,粉墙碧瓦,白色戗脊攒尖屋冠。外观八方八角,圈门圈窗;内看顶若穹隆,无梁无柱。亭后方竹林青枝滴翠,为桃源三宝之一,亭即以此得名。

7. 遇仙桥

此桥相传为武陵渔郎观棋遇仙之处,故名。原为一块自然崩落危岩横卧于涧,结构天成,堪称仙迹。明代天启年间,桃源主簿孙廷蕙主修单孔石卷桥,顶阔4.8米,长13.6米,高6米。清初,湖广提督俞益谟增建风雨桥亭。桥头石碑上刻有《题遇仙桥》,为一首半顶针螺旋回文诗,驻足品读,妙趣横生。

8. 水源亭

始建于元代,历久朽坏。明嘉靖中期,常德知府林应亮于此建亭,并题“洞口长春”,后倒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时湖广提督俞益谟复建,命名为“伴霞亭”。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知县余良栋续建单层石柱木顶六角凉亭,檐翘龙首,亭额悬挂“水源亭”木匾。取《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之意而得名。亭左后方有水源洞,下临桃花潭,又名灵龟潭,直径约4米,水深2米,相传昔日有桃源三宝之黄灵龟出没潭中,古人认为“龟既祷之,甘霖辄应”,故当地乡民多于大旱时来此潭祈雨。而今人于此亭中可听泉声,观山色,宠辱皆忘,足致乐也。

9. 白云轩

原名豁然轩,位于水源洞西侧上首。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980年重建时因门上楹联“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而命名为“白云轩”。硬山屋顶,观音兜山墙。面阔12米,进深5.7米,高5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古朴端庄,装修简洁。正中匾额上“别有洞天”四个字是由民国三年(1914年)时期桃源知事杨瑞鱣所题,已有百余年历史。在此可品尝到桃花源三道茶中第一道:清苦之茶,是由主人在堂屋里给客人冲泡手工自制的炒青绿茶。冲茶讲究“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此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解渴为目的,以小口品饮,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凉清香为趣。清苦之茶,寓“想立业,先吃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攀登和奋斗过程中的苦境。

10. 三然亭

三座亭子形态端庄,结构精巧,成品字排列,以从陶渊明诗文中撷取出的欣然”、“豁然”、“怡然”三词分别命名,并组合而成“三然亭”,寓意游览桃花过程中产生的情景和心境的不断升华。

11. 御碑亭及御碑池

御碑亭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内放置知县余良栋所立清代乾隆皇帝题圆明园内仿桃花源景致的“武陵春色”两首御制诗的石刻碑,故得名。诗碑寄予了一代帝王对祖国秀丽名山与美妙传说的向往之情。亭南临御碑池,原名千丘池,为桃花山临仙泉筑堤汇集而成,蓄水10400立方米。环亭嘉树丛生,苍翠欲滴。

12. 临仙馆

位于御碑池东北方半山之上,与秦人古洞隔池相对。建筑为硬山单层平房,面阔16.6米,进深9.65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6扇宫式长窗装修精美。上夹堂板雕饰镂空西番草,中夹堂板浮雕双头兽、双头鸟驮花瓶等奇谲图案。堂前屋后古藤老树参天蔽日,阶上阶下繁花锦绣赶季争时。在此可品尝到桃花源三道茶中第二道:甘甜之茶。寓意苦尽甘来,细品生活甜美。此道茶用高海拔山区所出产的茶叶制作而成,“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据传指的就是雪峰、武陵交汇,沅资两水交汇的桃南山地。此道茶甜而香,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个够。

13. 秦人古洞

位于御碑池西侧,交通临仙涧和秦谷。东侧洞口嵌“秦人古洞”石匾,为清代桃源知县余良栋所题。洞门半启,洞内有支洞8个,总长160.5米,主洞长68米,迷离往复。出西洞门则至秦谷“豁然台”。

14. 高举阁

唐代于桃花山最高顶峰——“归鹤”始建此阁,取陶渊明《桃花源诗》中“高举寻吾契”之句而命名,后毁。清光绪十八年复于此处建三层楼阁,后阁毁。1988年再次重建规模远胜于前。登阁四顾,目极千里,有高举凌云,飘然欲仙之感。阁下蹬道,名“上天梯”。

15. 寻契馆

寻契馆修建于光绪十八年。取陶渊明《桃花源诗》“高举寻吾契”句命名,与高举阁相呼应。在此可品尝到桃花源三道茶中的第三道:回味之茶。这道茶采用湖南精制黑茶与桃花山泉煎煮而成,茶汤醇厚而回甘,代表了人生经历的回味和收获。闲坐桃云深处,手捧香茗悟此生,传递了平实质朴的生活哲学。三道茶,集中了苦、甜、回味,反映人生不同阶段的体会与态度。

16. 摩顶松

古摩顶松为桧柏,原生长在桃源山,为秦人手植。据传,唐代桃观有个名叫瞿柏庭的道童,十岁时沿此树羽化成仙。后此树枯死,人们哀之,掘部分树根葬于桃花源最高顶桃花山。奇怪的是竟从树根处又生出新苗,并茁然成材,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更奇的是树上竟也有其前生瞿童攀援羽化时留下的足迹。人们感其前生阴灵不散,便将此树依旧命名为摩顶松。

17. 桃花观

桃花观始建于唐初,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建,名为大士阁,民国三年1914年)更名为桃花观,为湖南省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桃花观主体建筑群由山门牌坊及其半亭正堂半亭正堂落翼和塞口墙五部分构成方形院落正堂半亭为阁式攒尖屋顶,铁马檐角,龙凤天花。正厅为“古隐君子之堂”落翼一间名为“息机别馆”。整体建筑依崖临壑,势若悬空;内部以小见大,型色和谐;外部崇楼杰阁,山光水色,将人文景观美融汇渗透于自然山水美之中。

18. 蹑风亭

蹑风亭位于桃花观左侧《桃花源诗》“愿言蹑轻风”句命名。民国三年(1914年)桃源知县杨瑞鳣修建。亭为四方形两层砖木结构古典建筑。厅内正壁立有《桃花观序》石碑,介绍桃花观几度兴废的经过。内外壁间嵌有历代名人诗文石刻。亭周古木扶疏,修竹万竿。

19. 玩月亭

玩月亭踞桃花观右侧因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诗而得名。始建于唐代,后重修。倚栏而望,青松拂云,天高地平,令人几欲乘风飞去。亭前有银杏一株,紫薇二棵,为桃花源树中珍品。

20. 集贤祠

始建于明初,“靖节祠”。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县令麻维绪曾嵌陶渊明、李白、刘禹锡诸先贤流题咏桃花源诗文于此,改名为“集贤祠”。1974年重修硬山叠架式厅堂,面阔15.3米,进深8.3米,高6.8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朱色长窗6扇。正厅高悬陶渊明“东篱采菊”木刻图,两侧共悬历代名人吟诵桃花源诗文木匾12块,图文并茂,蕴涵丰富,意境悠远。

21. 既出亭

以《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句命名。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亭位于桃花山东涧右侧石崖上,翼然高耸,势欲奋飞。亭下溪壑幽深,山径崎岖;四周古木森列,苍翠荫蔽。

22. 向路桥

位于菊圃东南约170米。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983年整修。取《桃花源记》中“便扶向路”句意得名。相传为武陵渔郎辞出所经。桥跨桃花山东涧,与西涧遇仙桥对称,单孔石卷风雨桥,歇山屋顶,皂色陶瓦,鱼龙吻脊。周围飞山峭石相逼,密林修竹相翳,涧水击玉相闻,被誉为桃花源第一静奥。

23. 玄亭

位于桃花山玄峰之巅,与归鹤峰对峙,两层阁式建筑。面阔12.3米,进深10米。玄瓦青墙,丹柱红棂。亭内高悬历代名诗佳画,游客登楼可饮八味茶,观四方景

24. 傩坛

古武陵之地,世传巫教,于此建坛奉祀傩王。其内供奉傩王菩萨,即傩公傩母。四周环山,高出层霄,晨钟暮鼓,响彻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