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Deutsch 한국어 English
桃源虾灯舞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表演时主要反映虾子在水中的生活习性,动作造型别具一格,形象逼真,有着浓郁的水性动物色彩。 近些年来,活动时间由原来的每年正月初九龙虾出家日,发展到常年的节假日、婚丧喜庆日;表演场地由原来的草台、坪地,发展到如今的舞台;再加上灯、服、道、效的组合,虾灯舞成为桃源县民间艺术活动的骨干项目。
桃源九子鞭起源于战国时代的楚国,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深受群众喜爱。 桃源九子鞭因鞭子两端各装九枚铜钱而定名,在表演时,由一旦一丑站在一张方桌上,右手持鞭,载歌载舞。在乐曲中九子鞭时而在手臂、身上、腿上、脚上敲击,时而在指尖滚动飞舞,发出不同的响声,表达人们的各种感情。人们在观看这类舞蹈表演时,心情无比轻快、舒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桃源板龙灯初萌于东晋,兴于唐,盛于清,完善于今,又名板凳龙灯、板凳龙灯、板板龙灯。每年的正月十五与六月三十(谷龙生日与逝日)确定为祭祀纪念日,伴有隆重的祭祀活动,形成了宗族与庙会的板龙灯文化。板龙灯出灯时,前面10杆九眼铳开道,接着1面队旗、8个排灯箱、2面大土锣、2人抬鼓、4支唢呐、1班土锣鼓、1把万人伞,1个龙珠,1队板龙灯。板龙灯舞可概括为四种:一是平步舞,舞时摇头摆尾,轻盈欢畅;二是狂欢舞,舞时头、身...
常德花鼓戏,是流行于常德、桃源等各县城乡的地方小戏,历有灯戏、花鼓戏、楚剧等称谓。清乾隆、嘉庆年间由当地民间歌舞、傩戏并融合外来腔调综合发展而成。主要唱腔曲调“正宫调”借鉴沅水号子和山歌的某些特色唱法,用假嗓翻高八度唱句尾,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常德高腔属武陵戏高、昆、弹三大声腔之一。它是在本地原始祭祀歌舞等乡土音乐基础上,不断吸收明代戈阳腔、青阳腔等早期戏曲声腔而逐渐发展成熟的。常德高腔特别重视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程式,还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特殊的表演范式,形成模拟飞禽走兽或其他动静物态的身法动作,穿插一些精彩的特技,往往收到引人入胜的演出效果。《祭头巾》、《思凡》、《两狼山》、《双猴斗》、《程咬金娶亲》为常德高腔的代表性剧目,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芙蓉女》、《紫苏传》等新编高腔戏,演出轰动一时。